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挖掘增长和改革潜力,既要创造新的供给,又要提供有效的供给,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国民经济全局,招标投标作为运用市场竞争机制配置资源的重要载体,必须正视自己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短板,认清经济新常态对经济增长创新、效率两个新动力的要求,在招标需求和投标供给两端认真落实供给侧改革结构性的总体要求。
一、招标投标行业的成绩与问题
招标投标行业作为推动落实招标投标制度的主体,在自身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将招标投标应有的经济社会作用渗透到国民经济生活中。主要有:
1.招标投标保护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招标投标不仅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市场交易的公平度,还能保障合理、有效地使用国有资金和其他公共资源,防止浪费和流失,并以其公开、透明的特质从源头抑制了腐败交易的发生。
2.招标投标促使了资源优化配置。招标投标双方在市场竞争机制的调节下,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使社会资源得以优化配置。
3.招标投标促进了市场体系发育完善。招标投标创造的是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竞争环境,以其组织化、固定化和规范化的操作程序,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市场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有效地调节供需关系,影响并指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同时通过价格机制使市场核心功能发挥作用达到合理的资源配置,调节引导社会资源流向。
在肯定招标投标行业成绩与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客观看到行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受诚信体系建设滞后的严重影响,受政府职能转换还不到位的掣肘,招标投标行业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核心作用并未能充分得到发挥。
一是招标人规避招标或只招工程的部分项目;组织投标人围标串标或明招暗定;将工程中的部分利润高的专业项目肢解发包;强行指定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强行压低工程造价,迫使投标人低于成本价进行低价竞标;强行压缩工期,随意变更设计;指使、暗示或强迫要求评标委员会,按其倾向性进行评标。作为需求方的招标人,以上行为从需求侧的源头就出现诸多问题,其间还伴随着权钱交易,导致大量违法违规现象发生,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无法得到保障。
二是投标人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存在围标、串标现象,事先约定谁中标、谁陪标;低于成本价投标,中标后通过偷工减料或层层转包方式转嫁风险;高资质企业出借资质,低资质企业或无资质企业通过挂靠承揽业务,最终因其不具备相应技术和管理能力,导致工程质量下降、工期拖延,甚至引发安全生产事故。作为供应方的投标人,本应提供优质优价的产品(服务),但以上种种违法违规行为,实质是无效供给。
三是招标代理市场良莠不分,部分代理机构法律意识不强,出借招标代理资质、挂靠现象时有发生,违法违规操作屡禁不止,扰乱了市场秩序。招标代理队伍整体执业水平参差不齐,重代理、轻咨询,重程序、轻结果,绝大多数招标代理机构仅仅从事“程序化”代理的低端业务,没有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处于同质低价竞争的泥淖。招标代理机构作为市场中介组织,难以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在实际工作中,时常迁就招标人不合理甚至违法的要求,违背了招标投标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社会分工意义的招标代理供给总体质量不高。
二、招投标行业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前行
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我国现存的经济结构性和体制机制问题“对症下药”,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水平,实现经济结构调整,要素最优配置,经济增长质量和数量提升。招标投标是一种竞争择优的资源配置机制,招标投标行业内部就是相当巨大的供需市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招标投标行业应当按照李克强总理“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总体要求,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使投标供给体系更适应招标需求结构的变化,让招标投标成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之一。
1.招标人要释放有助经济结构调整的新需求。招标人作为需求侧,应按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充分释放新的高水平的需求。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相比很多发达国家,我国的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水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差距较大,即使是经济中高速增长,也仍然有着巨量需求。同时伴随着发展阶段的转换,人们对高质量产品、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迅速攀升,社会需求结构也发生根本性变化。如“三农”方面的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公共产品和公益服务、生态环保、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等,都是新经济主攻方向。今后,在这些方面的增量投入,招标人都可以提出市场需求,引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新一轮改革中,特别要强调招标人一定要依法依规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招标投标,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格局,杜绝虚假招标和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真正使资本要素在竞争中得到流动,技术在竞争中得到发展,资源在多种因素产生的合力作用下,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
2.投标人要从生产端入手,提升产品竞争力。在招标投标活动中,面广量大的投标企业是供给方,自然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主力军。要使投标供给体系和招标需求侧合理匹配,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必须依靠投标人不断的技术进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投标企业应当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必须做到:
(1)高度重视技术进步,招标人在确定中标人时,所考虑的首要条件是投标人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投标人的技术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有效供给,并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自觉适应市场竞争,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招标投标使得国内外市场合二为一,投标企业要想在市场占有优势,必须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使自己的技术处于国际或国内先进地位。
(3)不断开发新产品创造需求。“供给自动创造需求”,是市场经济的主旋律,也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石。投标企业应创造市场需求,加快资源开发、产品开发、工艺技术开发,强化开发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和注重新产品、新技术投资;紧紧盯住国际市场上技术的发展水平与更新速度,瞄准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各种新兴产业,特别是新一代信息通讯、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不断壮大其产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培育出自己能够创造市场需求的能力。
3.招标代理机构要加快转型升级,加强优质供给。在当前经济新特征下,招标代理机构应把转型升级作为创新驱动、提高竞争力的发展战略。
招标代理机构的转型升级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或通用模式,需要业内各个招标代理机构作为创新主体,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升级之路。总体原则应是把握自己的基础条件、服务领域和地域、比较优势等,科学合理确定企业市场定位和发展目标,在适应行业新特征的同时,挖掘企业招标代理服务增值点,追求自身的竞争优势。最终形成全行业创新发展新局面和各具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笔者建议:对于有条件的大中型招标代理机构,可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或相关多元化战略,由粗放型发展转向集约化发展。在纵向一体化战略中,面向工程项目建设链,围绕招标采购节点,后向一体化或前向一体化,包括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编制、工程设计、工程造价、项目管理、工程监理、进出口代理等上下游产业链,形成技术集约化,创造新的服务附加价值。在相关多元化战略中,还可以现有技术能力为基础,增加工程决算、跟踪审计等新的服务产品。总之,为项目业主提供个性化的全程、全方位的立体增值服务,创建超越业主期望、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细化招标代理服务,是加强招标代理优质供给的内核。
加强招标代理优质供给,还要以市场需求引导供给。新常态下,PPP方式将是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之一。PPP项目涉及项目全生命周期,咨询服务内容知识跨度大,需要采用现代咨询方法,以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工程实践经验、项目管理能力,为建设项目决策、投资融资、实施、运营、维护直至终止移交的全过程,提供咨询和管理的整体方案。这正是技术智力型中介机构的生存价值和市场价值所在。优秀的招标代理机构,包括条件不足的招标代理机构通过补短板措施,都要抓住当前国家热推PPP带来的转型升级机遇,加快综合性技术团队建设,集成各门各类专业知识,迅速积累实操经验,把自己打造成升级版的咨询服务集成企业。
4.政府要改进制度供给,放松管制、降低交易成本。政府自身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保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释放市场主体活力,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招标投标领域,政府当务之急是从制度供给侧“去产能”,减少无效供给,即清理全国各地各部门产生的海量违法违规的制度规定。当前,各地规范性文件中,违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影响市场配置资源效率,需要废止的内容集中起来主要有:
(1)涉及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的“各种名目”的政策,这些规定的危害是阻碍优质资源在市场的自由流动。
(2)侵害、剥夺招标人应有权利的各项规定,如招标人不得自主选择招标代理机构、不得进入评标委员会、不能确定中标人、强制代收投标保证金等。
(3)无法可依的各种审批、备案事项,如招标公告审核、招标文件审批、评标专家审查等,无法可依设立的各种保证金。
(4)刚性、唯一的“最低评标价法”、评标专家随机抽取法。
(5)各式各样违背优胜劣汰规律的入库、短名单、摇号、随机抽取、抽签等博彩办法。
(6)伴随着收费模式的行政监督公共服务。
作者:吴强(江苏省国际招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