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研究

  •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研究

从“低价中标”看质量提升的艰难

  • 来源: 质检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 时间:2017-06-29

  一

  这几天,《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质量应是企业立身之本》,由几家微信公众号以《没有利润何来质量》为标题推出,点击量高,颇受好评。

  文章阐述了许多好的观点,如“产品既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只有一件件产品都有质量、一家家企业都以质量为目标,经济发展才更有质量。”如“只有坚持以质量为本,我们才可能后来居上,确立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等。阐述“低价中标”现象时,文章归纳出“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业主”,生动活泼。

  文章被广泛关注,是“低价中标”现象的被关注,是社会热点问题的被关注,更是质量工作的被关注。这些年来,高层重视和强调质量,质检部门呼吁和推进质量,质量强国口号响起,质量时代呼之欲出,质量越来越深入人心。这一点,不容置疑。

  二

  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了产品质量法执法检查,一些企业主抱怨,一些地方在招投标中存在“低价中标”现象,成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突出障碍,亟待治理和规范。

  抨击“低价中标”,剖析“低价中标”,是解决问题之必须。但如果你细细思考,就会发现,事情做起来远比讲起来难得多。

  一方面,唯价格论不可取,但在招标实践中,你敢说,哪家单位可以不考虑价格因素?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招来质量可靠的工程,是再正常不过的期待。是的,按照市场运作规律,中标价不能低于成本价,但这个“度”谁来把握,怎么把握?

  另一方面,价格高就一定质量高吗?高价中标的就一定能保证质量吗?就一定物有所值吗?读者“王炎”在留言中说,去年政府招标一批电脑设备,他的标书是2.4W,结果另一家4.3W中标,几天后其中一台设备出故障让他去看看,发现所有设备用的都是他的标书配置。“小楼一夜听雨”尖锐地说:如果高价中标,如何解释吃回扣问题?

  很多国外先进的东西,我们学不来。许多好事情,到了我们这里就变味、变馊。比如说,政府采购,招投标,这本是国际通行做法,是增加透明度、节省开支、预防腐败的好做法,但我们一弄,就猫腻百出、乱象丛生。

  低价,不等于没有质量;高价,不等于质量过硬。关键在哪?关键在良知、在道德、在秩序,在招标方和投标方的敬畏之心。没有了良心底线,也就没有了质量底线。

  三

  在质检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质量发展圆桌会议”上,有专家提出“十年定律”:世界上许多国家,西方的如德国、英国,东方的如日本、韩国,当初质量起点并不高,但提升起来很快,从口号喊出,到大干快上,往往10年就会大见成效。

  这些年,中国质量发展经过了不懈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成效,质量总体水平在提升,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在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在提升,有目共睹。但是,人们也看到了质量不稳定、常常反弹的问题,制假售假、假冒伪劣屡禁不止的问题,无效供给过剩、有效供给不足、消费大量外溢的问题。质检系统有同志感慨地说,抓质量有苦有乐,讲质量有喜有忧。一大批质检仁人志士,在苦苦思考国家质量提升之道。

  行业、产业、品种包罗万象,质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要看到,通过招投标方式遴选产品、选定工程,很多都是牵系基础建设、国计民生的大项目,质量至关重要,当事者的良知不可或缺。

  据文章披露,在最近的执法检查中,一家曾经获得过“政府质量奖”的线缆企业讲:生产企业没有利润空间,被逼得偷工减料,突破底线。这话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就是:为了利润,为了争取“利润空间”,可以“偷工减料”,可以“突破底线”。

  古时候有逼上梁山的故事,有逼良为娼的说法,现在他们称自己是“逼破底线”。“被逼”之下,可以无视质量、无视标准,可以偷工减料、弄虚作假,可以危害人的健康、践踏人的生命。

  四

  质量提升,质量发展,说简单就简单,说难很难。

  说简单就简单。以科技创新跃升质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这是本质上、根本上的提升;以工匠精神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这是质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秩序和诚信守护质量,讲良心、守规矩,不胡来、不作孽,这是对待质量的底线。在这样的状态下,质量的提升就是水到渠成、水涨船高,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说难很难。浩浩荡荡的一个社会,无边无沿的一个市场,不计其数的万千种产品,如果没有了道德底线,没有了质量敬畏,质量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那质量一定是极其脆弱的,质量问题一定会是“按下葫芦起来瓢”的。因为道德滑坡,苦心经营的质量毁于一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低价中标”是一种现象,是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它告诉我们,质量提升与道德建设须臾不可分离,与法治建设须臾不可分离。单抓质量而抓质量,是很难奏效的,往往是事倍功半的。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质量生态太重要了。

  早在1996年国家出台的《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就开宗明义:“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这段表述现在应当调整为:“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文化、道德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与综合反映。”

  如果见利忘义的动机蓬勃存在,如果弄虚作假的趋向不可遏制,如果藐视法律无视规矩的人群得不到严惩,“低价中标”、恶性竞争的土壤就一定还在肥沃着,质量提升就注定是一件艰难的“路漫漫其修远”的事情。

  加强质量管理,提升质量水平,既不在真空之中,也不在空谈之中。需要良知的奠基、道德的支撑、秩序的保障、法治的护航。可以说,质量提升与道德提升是等值命题,质量时代与法治时代是一个时代。

    作者:贾玉奎